竹山县:“四措并举”写好生态搬迁大文章
时间:2024-11-28 10:41:46 来源:十堰基层党建 作者:
竹山县按照以“双集中”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部署要求,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不断提升移民搬迁安置区的治理效能,确保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就业、能致富,实现安居乐业。
加强组织领导,确保“干得实”
一是领导带头。竹山县委把搬迁安置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坚持“书记抓、抓书记”,县委主要领导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、12次实地调研督导,30名县级领导包联17个乡镇,常态化督导工作进度、解决实际问题。
二是专班推进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,县资规局为责任单位,乡镇党委为责任主体,从县发改、住建、林业、应急、移民等部门抽调12名干部成立搬迁安置工作专班,集中办公,挂图作战,全力以赴推进搬迁安置工作。
三是合力攻坚。17个乡镇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,305名乡镇干部包联212个村,719名村干部包联919户搬迁安置对象和792个搬迁安置点,在动员、搬迁、安置、后续扶持上抢进度抓时效,形成三级联动、层层包保落实的工作格局。
坚持以人为本,确保“抓得准”
一是摸底明目标。按照“整村组、整流域、整山头、整沟壑”原则,坚持“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、应搬尽搬”要求,组织镇村干部逐村摸排、逐户见面,全面摸底、精准锁定693户地灾搬迁和226户重大项目搬迁对象。
二是走访解难题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搬迁安置区开展“户户走到”,累计收集解决问题1753条,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。如文峰乡付家坪村2023年国土整治项目涉及36户,因拆迁补偿款较低群众一直不愿拆迁,今年借助生态搬迁政策有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,36户群众全部顺利搬迁。
三是预警保安全。落实“县-乡-村-组-中心户”五级党员干部包保的风险防控责任体系,组建25个应急救灾专班和295支应急救援队伍,今年先后开展县级避险演练2次、乡镇避险演练17次,落实预警叫应机制,转移地灾区群众51户140人,成功避险1户2人,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。
坚持创新机制,确保“搬得出”
一是制定“十条措施”。出台就地城镇化十条政策措施,即农村居民、医务人员、教师、引进人才、城中村搬迁户、地灾点生态搬迁户、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等7类人员购房奖补和就业、鼓励生育、促进住房消费等3个方面扶持优惠政策,目前全县693户地灾搬迁户、226户重大项目搬迁户安置率分别达76.9%和75.2%。
二是探索“五种模式”。探索实施“集中安置、进城购房、自建房、投亲靠友、特困对象兜底”五种搬迁安置方式,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,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。如溢水镇采取“五种模式”引导搬迁安置,仅用一周时间,17户村民就全部搬离李家院地灾点。
三是落实“五包制度”。全县1800余名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落实“包动员、包签协议、包搬家、包拆房、包稳定”五包制度,进村入户宣讲政策,引导群众算好搬迁安置综合账,打消搬迁群众后顾之忧,形成“支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响应”良好氛围。
坚持治理赋能,确保“稳得住”
一是推进群众自治。健全完善“村党群服务中心—安置点—党员中心户”网格化管理体系,明确792名村“两委”干部担任安置点点长,推选党员中心户长956名,配备公岗1392名,有效提升安置点治理水平。竹坪乡安河口村河沙坪安置区被评选为全省“最美易迁安置区”。
二是深化共同缔造。探索建立十星创评、“村规民约+积分制”等长效机制,引导搬迁安置群众以筹资筹劳、认管认领等方式参与民生项目207个,累计参与1.2万人次。如宝丰镇曹家湾村移民街通过村民议事会制定《曹家湾村村规民约》《移民新街卫生管理办法》,带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、环境卫生,推动共建共治共享。
三是保障安居乐业。将搬迁安置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,确保群众稳得住、有就业、能致富。如擂鼓镇护驾村将明家湾原有滑坡点拆除复垦,建成360亩生态茶园,配套茶叶车间1个,依托周边沃斯克生物有机肥厂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,带动43户搬迁安置群众人均年增收3600元以上。